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5年新闻动态

【学术讲座】高教所举行2025年校庆学术报告第一场

发布日期: 2025-10-18   浏览次数 10

2025年10月15日下午,高等教育研究所2025年度校庆学术报告第一场在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举行。报告会由高教所阎光才老师、李峰老师、李梅老师、娄岙菲老师、徐国兴老师主讲,众多师生到场旁听。

01

阎光才:《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与集聚模式的演变轨迹》

阎光才老师从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格局的叙事切入,对近代以来国际科学交流与科学家流动的时空变迁轨迹进行了历史回溯,总结了近代科学革命到一战前、两次大战至冷战时期以及冷战结束后三个关键阶段的人才流动模式,并对不同阶段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与集聚机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阿尔特巴赫与马金森的世界体系及后殖民主义立场展开反思性审视,阎老师结合两届经济学诺贝尔奖成果,解释了制度、文化、技术与教育等因素对国家发展及人才流动的复杂影响,指出地理邻近论存在的不足,并以科学中心说及英国皇家学院为例予以进一步说明。阎老师还强调了在全球化时代开放科学和合作网络的重要性,这将会对我国参与全球人才治理、吸引高层次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02

李峰:《中国和留美博士职业发展的结构性差异及启示:以物理学为例》

李峰老师基于大规模数据调研揭示了中国与留美物理学博士职业发展的结构性差异。调研显示,留美博士群体中仅约四成选择学术界职业路径,更多人转向工业界、金融或科技企业等非学术领域;而国内博士群体超七成仍集中于高校与科研机构任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种分化源于两国科研生态差异——美国学术界竞争压力与职业不确定性较高,促使人才向多元领域流动;而国内学术岗位的稳定性及政策支持,使青年学者更倾向深耕学术。李老师指出,这种职业选择分化与两国不同的发展环境、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相关,理解这一职业发展差异,对优化我国人才配置、构建更具弹性的博士职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03

李梅:《大科学时代全球科学家的国际流动:基于WOS期刊论文的分析》

李梅老师指出,世界学术格局正从欧美双寡头向多极化和网络化转变,知识生产方式也愈发依赖国际合作与大团队,这种变革深刻影响着全球科学家流动,二者存在共生互塑关系:大科学与科学全球化推动各国构建有利制度环境,促进科学家流动;而科学家流动又提升其学术生产力,强化科学全球化趋势。在流动特征上从时间、空间、社会网络维度剖析,指出科学家流动在不同生涯阶段目的与实践有别,空间上呈现从“边缘”向“中心”聚集及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点,社会网络则由内向外扩展。李老师强调,中国应将人才政策置于大科学和全球科学发展视野中,把握流动规律,完善政策,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以吸引国际科学家,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和科学强国的目标。


04

娄岙菲:《知识史视角下清末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传播与接受》

娄岙菲老师以五段教学法为核心,提出其在清末能从实践层面广泛落地,关键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癸卯学制颁布后的制度性规定,为教学法推行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机构,通过商业化出版教材与教授用书,为其普及提供了载体。此外,接受过该教学法训练的师范生、旧塾师进入中小学堂任教,也推动五段教学法快速深入教学一线,成为清末新式学堂的核心授课方法。娄老师强调,从知识史视角梳理这一传播与接受过程,能深化对近代教育思想传播规律的认知,为理解清末教育改革中“理论落地实践”提供典型案例,对研究近代教育转型与方法论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也能为当下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提供历史借鉴。


05

徐国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一体化培养》

徐国兴老师首先解读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及相关政策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带来的新契机。从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特质,为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到智能教学系统提供丰富且前沿的学习资源,打破学段间的知识壁垒;再到利用人工智能模拟复杂实践场景,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全方位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识别、培养、评价等各个环节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指出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积极互动,热烈讨论高等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正值华东师范大学74周年校庆,老师们的报告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眼界,指引着同学们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不断前进。


文丨张宁宇

图丨陈静

编辑丨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