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思想下午茶】表演与真实的对话:心灵整饰与自我本真的博弈

发布日期: 2025-09-29   浏览次数 10


2025年9月25日下午,高等教育研究所秋季学期第一次“思想下午茶”活动在文科大楼116举行,讨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的《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2025级硕士生李雨婷担任主持,2024级硕士生余敏主讲,李琳琳老师出席指导。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性别研究和家庭社会学领域享有盛誉,也是美国社会学界情感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是她的代表作,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之一,荣获“米尔斯奖”“查尔斯·库利奖”等社会学奖项。《心灵的整饰》一方面纵向地分析了航空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宏观走向对空乘人员的情感整饰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向读者展现了不同的航空公司对其空乘人员情感操控的横向面相。书中展示了从二战后至今组织化的机构通过种种途径操纵、控制其雇员的情感表达的全景图,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符号互动论以及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商业势力这一大范围、长时间的侵蚀对人们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服务行业的从业者面对顾客,即使遇到百般刁难也要笑脸相迎。这种表演式的服务被称为“情感性劳动”,它将人的真情实感视为商品,不断透支,乃至人丧失真正的自我。

主讲人余敏同学首先介绍作品案例与作者背景。结合自身经历以朋友聚会、收礼、参加葬礼等场景,她解释了书中情感展示方式、表层与深层扮演、感受规则等核心概念,以及私人生活中情感工作对维系关系的作用;又通过公职人员、服务人员等例子,分析公共生活中情感劳动的特点、后果及性别与阶层差异。最后,余敏提出如何区分必要与过度情感消耗、时代变迁下情感劳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等问题,带领大家从私人与公共生活视角审视情感商业化现象。


在互动环节,陈玺乔提到,书中多次提及的“异化”概念,让她产生了强烈共鸣。以往所学多围绕人性或商品异化,而书中“情感异化”的提出,精准抓住了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情感劳动场景里,人们或许会感觉人性被泯灭,行动不再出于谋生等正常目的,而是被资本剥削,被迫进行情感劳动。下班后的短暂舒适,难掩其已对生活、性格和心情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显然不是必要的情感活动。她也强调人类情感在服务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若每天只与机器人打交道,人会变得如同机器般冰冷。就像教育学领域,人类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有着独特价值,难以被机器人取代。


肖梦同学称,阅读此书让她接触到“情感劳动”概念,由书名联想到情绪价值,思考其与精神矛盾的差异。她发现书中将情感劳动类比商品,阐述交换和使用价值,这引发她对情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界定问题的思考。不同行业标准存在明显差异,服务业中他人提供的情感也可视为特殊商品。对于情感劳动是否不可替代,她认为并非绝对,日常情感在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中,情感网络于不同体验的交互间循环延续。


刘芳琴同学回顾自身工作实践时谈到,在人才选拔环节,自己曾陷入情感过度投入的误区。后来她逐渐认识到工作匹配并非单纯取决于个人意愿与能力,还会受到组织文化、团队氛围以及岗位特性等多重不可控因素的制约,存在一定偶然性,即便面试者个人素质优秀,也可能因与公司的“缘分未到”而无法达成合作。由此可见,在工作中投入适当情感十分必要,它能为工作增添温度与人文关怀;但必须以理性客观为基石,精准把握情感投入的边界,接纳那些不可控因素,如此方能在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中,推动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李雨婷同学分享暑假搬寝室时叫货拉拉的经历。货拉拉司机的本职是安全高效完成货物运输,提供情绪价值并非其工作要求。但令她意外的是,车辆虽小却刚好装下行李,她原担心影响司机收益,可司机不仅毫无怨言,还夸她安排得当,到目的地后又主动帮忙卸货。这份超出本职的善意与关怀,让她收获了温暖,也深刻体会到情绪价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读完相关书籍后,她认为自己已经开始尝试以观察者视角审视生活,如从外卖小哥的态度差异,意识到情感劳动无处不在;自己处于情感劳动状态时,也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避免过度消耗,留出感受情绪的时间与空间。



张宁宇同学就此主题联想到最近比较流行的乙女游戏。当下人类情感需求呈现出复杂且多元的态势,在现实情感互动里,不同性别在情感劳动表现上差异明显,部分男性在提供情绪价值方面相对欠缺,而乙女游戏的爆火,正反映出女性群体对情感满足的强烈渴望。通过营造的理想化情感空间,玩家能够轻松获得情绪价值,规避现实交往中诸多负面因素。在情感商业化的浪潮下,现实中的情感供给难以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借助虚拟产品来填补情感空缺,这也进一步凸显了重视现实情感劳动、提升情感互动质量的紧迫性。

最后,李琳琳老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自情感劳动理论被提出后,服务行业培训体系更趋严谨,强调通过情绪价值输出促进消费,如海底捞的情感服务模式便是典型。“情绪价值”虽为近两年国内流行词,但其商业化理念早已存在;当前情感劳动已渗透至各职业领域——医生需共情患者以避免矛盾,法官律师则要克制共情以保持公正,教师群体更因过度情感投入易产生职业倦怠。在私人关系中,不同文化、阶层、性别对情感劳动强度要求各异,女性与中产群体往往承担更多。随着情感劳动充斥日常生活,人们对真实情感的需求日益凸显,在乙女游戏爆火和朋友圈表情包盛行等现象中得以印证。同时,打赏行为也揭示了当他人提供非功利性的真实情感互动时,会引发更深切的感激。此次读书会助力大家系统理解了情感劳动的多维内涵。


本次思想下午茶通过学术理论解析与生活案例互证的多维对话,既揭示了情感劳动在职业规训与亲密关系中的异化图景,也叩问了技术时代下本真性情感生存的可能性边界,为参与者搭建起从现象洞察到理论批判的认知桥梁,激发了关于人性化社会关系重构的深层思考。


图丨刘芳琴、余敏

文丨张宁宇

编辑丨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