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暨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大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逸夫楼报告厅顺利举办。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论坛以“基于数据的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为主题,向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广泛征文,最后遴选了8位博士生在论坛中作研究分享。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的100多硕、博士生参加了此次博士生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为论坛致辞。他对与会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此次论坛对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数据驱动的时代,高等教育研究需不断创新,同时不忘解决真实问题的初心。他对博士生们寄予厚望,期待论坛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平台。
论坛分为专家报告和博士生报告两个部分。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晨晖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博士李欣老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研究员分别为论坛作专家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8位博士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论坛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峰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李欣博士作了题为《探索多模态数据与多元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的报告。她深度介绍了三个关于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的研究项目,通过问卷实验、文本数据分析以及因果推断方法,揭示了不同招生政策对学生选择的影响,以及招生管理中的数据科学与创新方法应用。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林婕分享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接受与应用——基于“双一流”S大学的实证分析》的报告。她的研究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研究生群体中具有较高认知度和使用率,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伦理和安全问题。北京大学博士生徐浩天则带来了题为《国际学生流动对精英学术职位获得的净效应及其异质性》的报告。他通过分析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发现参与国际流动显著提高了博士生获得精英学术职位的概率,但流动收益的异质性显著,低倾向性流动群体获益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高婷婷和南京大学博士生李文烨也分别作了精彩报告。高婷婷的研究聚焦于教学活动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表现的影响,发现技能培训显著促进硬技能提升,而传统课程对软技能培养更有效。李文烨则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拔尖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学生,且情绪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坛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岳英老师主持。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陆一老师作了题为《追求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量化研究》的报告。她强调,量化研究应追求对重要教育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理论贡献,而非仅仅局限于数据驱动。陆一老师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层层深入,为博士生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徐叶莹、复旦大学博士生万芮、北京大学博士生陈紫琛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苏文君也分别作了题为《专业匹配何以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青出于蓝:拔尖计划导师制中的师生关系及其育才效果》、《中美顶尖高校数学系博士生的培养比较:产出和就业》以及《研究生导师参与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他们的研究涵盖了专业匹配、师生关系、博士生培养以及导师培训等多个方面,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构筑了一个展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洞见的平台。与会师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他们收获颇丰,对高等教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文: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