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上午,高等教育研究所新学期首次“思想下午茶”活动在文科大楼1413举行,讨论《乌合之众》与《逃避自由》两本经典著作。2024级硕士生徐梦荻、余烨担任主讲,余敏主持。
徐梦荻同学担任《乌合之众》一书的导读。《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主要探讨了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提出群体往往表现出情绪化、易受暗示、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等倾向。勒庞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其独立思考能力会减弱,而情绪化、非理性行为则会增强。这本书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徐梦荻围绕乌合之众这一核心概念,重点讲解了乌合之众的定义与心理特点、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领袖在乌合之众中的地位等问题。“乌合之众”指的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聚集在心理上有共通点的一批人,具有相互传染、易受暗示、缺乏理性的特点。群体中的个体在失去自我意识后,会变得非理性、情绪化和冲动,因此,在面对群体时,需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避免被群体的情绪所左右。石欣悦、郝明好、吴亚雯等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乌合之众惠及的是愚蠢,而不是智慧,因此,当处在群体中时,更不能放弃独立思考。
余烨同学为大家导读了《逃避自由》一书,该书出版于1941年,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的代表作。该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处于自由与孤独的两难状态的困境。
余烨首先抛出了关乎自由的思考问题:“在天生的渴望自由外,人是否也有天生的臣服愿望?我们所追求的自由仅仅是时间自由吗?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制度系统所预设好的吗?”随后,余烨对自由的概念界定、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由等话题进行梳理,指出现代人的自由包括摆脱束缚之自由和自由自在之自由两个方面。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现代人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为了克服孤立个人的不安全感,人们被迫放弃自由、逃避自由。在“自由”的盛名下,生命丧失了全部结构,变成由许许多多的小碎片拼凑而成,各自分离,没有任何整体感。这令我们联想到在教育场域中的现象“给学生提供自由时间之后他们反倒无所适从”,所以不禁发出了“我们为什么不会好好放假”的感慨。
针对这一话题,同学们联系自身生活和学习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徐梦荻认为,因为学生过去没有被充分地给予自由时间,习惯了被支配、被安排,故而在面对假期时非常不适应,才会无所适从。陈姝冰认为是闲暇教育的缺失导致了这一问题,过分关注应试的今天,学生一直关注于自身学习能力提升,而很少思考生命的意义与自己真正的人生志趣,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反而虚无。最后,郝明好和陈家琪也根据这一问题分享了自己在读书时的感悟与思考,“正像一件有使用价值的滞销商品毫无价值一样,如果一个人所具有的特质没有用处,他便毫无价值”。当自由时间无法实现时,我们面对闲暇反而无所适从;当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时,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也许也不再有意义。
通过此次思想下午茶活动,同学们对于个体自由、孤独、心理与社会等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