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4年新闻动态

【学术讲座】高教所举行2024年校庆学术报告第一场

发布日期: 2024-10-11   浏览次数 10

  2024年10月9日下午,高等教育研究所2024年度校庆学术报告第一场在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举行。报告会由高教所李琳琳老师、李峰老师、李欣老师主讲,众多师生到场旁听。

24校庆报告1.jpg

  李琳琳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中国女性学者的学术职业发展》。李老师简要介绍了学界内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理解,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性别上的诸多差异是由社会建构而来,是可以被改变的,但她认为,性别研究应基于男性和女性生理性别差异来讨论。在此基础上,李老师通过生动的个案阐释了中国女性学者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如女性学者在组织中普遍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要想获得事业发展需要承担更多生育和家庭压力等。李老师指出,性别公平不是女性内部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可能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在提问环节,李峰老师对李琳琳老师提及的案例进行了补充,指出性别差异在不同年代的学者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岳英老师结合自己采访女博士的经历提出了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的区别是什么,两者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国外性别差异启蒙是否更早等问题。李琳琳老师对此回应,关于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如何分辨,要看区别对待行为的结果,即最终权力流向了哪个群体,女性是否享有更大的声誉。

24校庆报告2.jpg

  李峰老师的报告主题是《早期优势和学术韧性:物理学博士毕业十年后的职业选择分析》。“成名要趁早”、“35岁现象”、“没有早期优势是不是就意味着失败?”李峰老师在报告中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应。在辨析“早期优势”和“学术韧性”等概念之后,李峰老师指出,早期优势对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可能只是短期的,缺乏早期优势并不一定注定着失败,“专注与坚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重要个性品质。在此基础上,李峰老师对比分析了不同早期优势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十年的职业选择,揭示出顶尖物理学科、顶尖高校、高地位导师等赞助性早期优势对物理学博士选择学术职业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或者呈现出消极影响,其科研产量早期优势比科研影响力早期优势更有助于增强学术韧性,职业早期资助是影响物理学博士学术韧性最大的早期优势因素等。

  在提问环节,李欣老师提出具有赞助性早期优势的博士生是否因为有更好的职业选择而没有留在学术界的问题。李峰老师回应表示,的确存在类似现象,实际上这揭示的是学术职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同学们也针对研究对象选择、搜集数据等问题与老师展开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24校庆报告3.jpg

  李欣老师报告的主题是《高等教育中生成人工智能使用态度的实验研究》。人工智能如何为高等教育赋能是学界普遍关注的议题。李欣老师指出,不同个人特征的学生对人机协作任务的感知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个体对人机协作任务的感知和态度会显著影响学习效果。李欣老师分别从人工智能使用场景的不同使用深度、利害程度、学科领域、使用者性别四个维度分析比较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态度,包括学习成果、学术伦理及学生长期发展影响的感知。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在高深度的任务场景,人工智能生产力比较低下,是因为创造性的任务对个人提问的能力要求较高,用起来阻力较大,使用门槛较高。人工智能在低深度的使用场景中则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使用门槛更低。其次,在高深度场景下,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方面有较明显的负面印象。在性别上,女性对人工智能态度更加包容,但女性的使用频率更低,在新技术出现时,女性反应会普遍慢半拍,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在学科上,理工科普遍认为文科使用人工智能要面对的伦理道德问题会更大。在对学生长期发展影响的感知上,大学生们的使用态度都比较积极,其中使用频率更高的大学生更容易感知到人工智能对未来的负面影响。

24校庆报告4.jpg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积极互动,热烈讨论高等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正值华东师范大学73周年校庆,老师们的报告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眼界,指引了同学们思考研究的新方向。

文丨李燕

图丨姜鑫

编辑丨 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