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0年新闻动态

通识课程 | 娄岙菲副教授&《中国近代教育名著选读》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7-06   浏览次数 380

编者的话:

        我校通识课程体系由“经典阅读课程、核心课程、分布式课程”三大模块组成。

        其中,经典阅读课程旨在通过与“人类伟大思想和言论”直接对话的方式,让经典文本本身成为揭开文明进程的工具,帮助同学们领会曾经改变过世界的重要思想内涵,从中汲取养分,由此了解人类的过去,加深对今日世界的理解。

        为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于经典阅读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特别邀请到本学期开设经典阅读课程《中国近代教育名著选读》的娄岙菲老师,分享她对于如何“真正使学生‘读’起来”的理解和实践。



中国近代教育名著选读

主讲教师:教育学部 娄岙菲 副教授

课程模块:经典阅读课程-伟大的智慧

        本课程主要围绕近代教育名著名篇展开阅读教学,将经典篇目的阅读与读书方法训练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任务式教学设计,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阅读在课堂内外真实发生。


课程定位:要真正使学生‘读’起来

        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接触到的阅读一般是在语文课或历史课上,即偏重于带有文学性的赏析、鉴赏,或是为应对考试而进行的片断式的史料分析,总体上缺少学术性阅读的相关训练。因此,“要真正使学生‘读’起来”,根本在于将教师介绍和讲解转变为学生阅读、教师指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最终是要回答,如何将不同篇目的难度及思想主题与具体阅读方法训练相结合,互为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导读书过程,以求发挥阅读课程最大功效。

        本课程将经典文本主题思想、阅读材料难度以及方法训练三方面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多元互动的方式将阅读活动层层递进展开,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增进,更能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式阅读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真正在阅读中体悟近代以来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更加充分感受到思想滋养和萌生,不断体会思想的穿透力量。


课程内容:篇目选择与任务设计

        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整本书阅读的方式难以囊括近代教育的丰富性,而且很可能无法做到完整展开,点到为止则偏离了课程目标。同时,近代教育文献的解读更依赖于语境与文本的互动,因此需要教师围绕具体文本做出更切合主题的指导。

        鉴于此,本课程选择围绕重要中国近代教育人物的经典篇目进行组织,具体排序按照所选篇目的阅读难度递进展开,同时考虑各篇目主题思想的相关性和延续性。最终选择下图所列教育人物及相关篇目进行阅读及讨论,涉及主题包括近代大学教育、近代中学教育、乡村教育实验等,均为近代教育历史进程中不能绕开的人物和主题。

各讲内容安排


        具体来说,除导论外,分为三个单元:初阶文本阅读、进阶文本阅读及主题阅读。

        1)第一单元 初阶文本阅读

        所谓“初阶文本阅读”,是指篇目难度而言,选文为单篇或多篇,总体阅读难度保持大致相似水平。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孟宪承对于大学教育的论述开始,拉近亲切感。后续各讲在此基础上,结合张伯苓、廖世承、吴贻芳等人在大学教育及中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与孟宪承所述大学之理想互为呼应。学生思考以孟宪承所述为起点,并由此结合不同历史时代的办学境遇,将思考延续贯穿。

        从阅读方法训练来看,该单元各讲各有侧重。为此,教师根据阅读篇目本身特点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单”以帮助学生阅读和思考。阅读单有明确的要求,希望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而无当”的问题,适当予以引导,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阅读单示例

     

        同时,教师利用大夏学堂论坛功能针对课堂上或线上直播未能完全展开的讨论进行互动。除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外,教师也会做出引导,帮助学生将各讲内容结合起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夏学堂上传了相应的纪录片,学生将文字与影像结合起来思考,减少因为只读文字带来的枯燥感。在助教的协助下,在线教学期间,课堂讨论主要借助大夏学堂讨论版进行笔谈。教师注意引导不同纪录片的叙述角度、分析问题的差异,并鼓励学生将其付诸文字。

大夏学堂讨论版


        2)第二单元 进阶文本阅读

        比起上一单元,梅贻琦的《大学一解》篇幅较长、论述过程复杂,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理论性较强,语言颇为晦涩,学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阅读和理解。

        针对文本的上述特点,教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先由学生预习并在当堂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针对关键段落进行串讲和引申;《大学一解》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文章结构图绘制,既分解了压力,也增加了互相探讨和学习的机会,给与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学生小组绘制的文章结构图


        3)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落实在“乡村教育”主题之下,选取了一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参与过乡村教育实践的教育家的论述,供学生利用课上所学阅读方法进行自学。教师以学生日常观察到的乡村教育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历史地思考乡村教育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变化脉络,要求学生选择某一位教育家作为专研对象,并安排讨论、提供阅读扩展材料等。


本课程的教学原则可概括为:

➡ 根据不同篇目内容和性质,提供不同的阅读方法训练

➡ 将阅读、口头表达及写作结合起来,进行过程性评价

➡ 利用不同形式作业让学生有深入的阅读体会,重视作业反馈,及时给予指导



课程评价:提供多层次目标

        与课程任务式内容相应,本课程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任务分数占80%,大夏学堂参与、出勤、课堂表现等占20%。每次任务按照阅读及作业难度赋予不同分值,按照要求完成即可获得课程80%的分数。任务所占比例看似较高,实际上是想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即阅读能力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平时的点滴积累都会留下痕迹,成为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一部分。

        作为通识课程,选修学生专业差异较大,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课程在基本阅读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大夏学堂提供更多种类型的扩展阅读材料,既有回忆录、史料集,也有相关的研究论文,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下自学,不纳入考核范围。此外,教师在作业反馈中,也会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予以相应指导,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在现有程度上有所提升。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微信公众号:ecnuj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