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18年新闻动态

厦门大学教授郑若玲谈“高考改革的困境与突破”

发布日期: 2018-04-27   浏览次数 1100

   2018423日上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郑若玲教授为高教所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高考改革的困境与突破”的精彩讲座。


  

郑若玲老师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考制度改革难”的两个原因。其一,是传统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自古便是一个极度甚至过度重视考试选才的国度。科举制度的长期运行,更将考试这一选才手段的功能发挥尽致,并极大地强化了考试选人的观念,科举考试的传统渊源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化观念的影响。国人普遍认为唯有科举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高考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高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包括促进教育改革、提升社会文化、稳定政治秩序、促进社会流动等多项功能,这也带来了高考改革的困难。

高考改革是成就与困境并存的。多年的改革的成绩也不能忽视,如高考改革的科学性日益受到重视,正在逐步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选拔制度改革,高考自主招生改革、高职单考单招、外语一年多考等多样性特征也逐渐显现。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高考的社会功能凌驾于教育功能之上以及高校招生自主权未能得到充分尊重,这也是高考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接着,郑老师又针对美国精英高校招生的具体案例做了具体分析。她指出,美国精英高校录取新生没有绝对的刚性标准,而是实行综合评价。录取的标准是多元化,包括平时的课程成绩、中学报告以及课内与课外的活动,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素养,寻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单单是依靠学生的课程成绩来判断是否录取。这些都可以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提供借鉴。

那么,高考改革如何寻找突破,走出困境?郑老师表示,这需要让高考回归教育的功能以及践行高校招生自主权。具体要做到两个突破:首先是观念的突破,由内推而内化。需要给高考“减负”,采用综合评价观。在此过程中,高校也要强化研究意识,增强考生各种材料的甄别效果,以选拔出适切性、与学校尤其是专业配度高的生源,而非单一的考生。其次要有行动上的突破。高校需要扮演关键角色。落实扩大高校的自主权,主管部门要敢于放手,高校也要勇于担当。

最后,郑若玲教授总结到,无论高考如何改革,一些基本的理念与原则都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比如坚守公平公正、秉持科学创新、促进个性发展、强化育人功能、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需求等。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可以继续展开,如加强高校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厘清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边界,。高考作为一项社会影响巨大的教育制度,改革困境永远是它逃不过的“宿命”,从困境中“突围”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高考改革,永远在路上。

讲座最后半个小时,同学们纷纷提问,郑老师做出了解答。最后,张东海老师进行总结,再次对郑若玲教授到来表示感谢。本次讲座顺利落下帷幕。

(撰写:2017级硕士生王萌萌,编辑: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