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0年新闻动态

高等教育学博士生与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日期: 2020-12-14   浏览次数 983

202012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高等教育博士生与青年学者论坛”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在读博士生与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高等教育领域的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就“高校线上教与学过程与效果研究”、“大学教师科研与人才培养研究”和“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简短的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唐玉光教授对线上和线下各位青年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认为本次论坛的目的是为博士生和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青年优秀学者的榜样作用,积极开拓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为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储蓄后备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唐玉光教授

会议上半场特邀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吴寒天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琳琳副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吴寒天                   华东师范大学李琳琳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丁沁南、王思遥和蔡红红围绕“高校线上教与学过程与效果”这一主题展开汇报。丁沁南基于对上海市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对高职学生专业实践影响较大;线上学习效果满意度、专业就业优势与就业焦虑负相关;对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专业及学校就业优势对专业实践受阻导致的就业焦虑具有调节作用。

博士生丁沁南

王思遥和蔡红红基于上海市30所高校15441名研究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分别探讨了在线课程教学交互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对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的作用机制。为改善研究生线上学习效果,王思遥认为,在未来的在线教育过程中,可通过营造社会性交互环境、丰富交互内容、关注“触发性”交互事件、保障视频交互质量等方式促进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投入。蔡红红认为,应加强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度,改善在线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生对线上学习的自我控制度,给予其适当的学习自主权和控制权,并提供充分指导;重视研究生线上学习的学业情绪,对消极学业情绪进行及时干预。

             博士生王思遥                博士生蔡红红

湖南师范大学刘宁宁结合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从地区和阶层两维度出发,探讨扩招前后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变化。他的研究发现,扩招并没有缩小不同地区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反而使差异有所增大,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扩招后期;扩招未能改善不同阶层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境况;扩招对绝对优势地区和相对劣势地区内部的阶层差异没有实质性影响,但相对优势地区的内部阶层差异拉大,这主要发生在扩招后期。

湖南师范大学刘宁宁(线上)

华东理工大学孙艳丽副研究员在对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普通教授等近250位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提取、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了7个维度的科研团队文化测量指标体系,并赋予各维度相应的权重。研究认为,团队文化作为影响成员做事方式的价值观、信念、仪式和惯例,以任务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考核机制为核心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团队氛围,即团队成员非常重视自己所在的团队是否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团队。

华东理工大学孙艳丽副研究员

会议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娇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郭娇副研究员

 同济大学张端鸿副教授分析了一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在组织结构、组织人员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认为应进一步理顺校学术委员会的权力配置与运行机制,提升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处人员、院系及其他行政条线人员在学术治理方面的参与效率,构建高校内部权力共治型文化生态,为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支持。

同济大学张端鸿副教授

复旦大学陆一副教授围绕本科生的学术志趣展开论述,她认为学术志趣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具备自主、多元和建构的特征。她提出,在进入专业领域后,学术志趣的进一步养成需要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对资优学生进行师徒制、人格化培养;管理和评价上应给“志趣”养成留有余地,避免急于求成、不以产出量为评价标准,提供相对宽松开放的环境以及完整的教学资源平台。

复旦大学陆一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刘进副教授从院校地域、教师职称、流动方向、导师距离、毕业年限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67组“近亲繁殖”与非“近亲繁殖”教师的科研产出后发现,“近亲繁殖”对于科研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而言,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具有教授职称、流向层级相当高校、跨省流动的教师和毕业留校的非“近亲繁殖”教师的科研产出均显著高于同一情况的“近亲繁殖”教师,且毕业后第6年开始,非“近亲繁殖”教师的科研产出开始显著高于“近亲繁殖”教师。

北京理工大学刘进副教授(线上)

南京大学王世岳副教授认为德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受资助机构的科研资金投入,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科研人员支出,博士候选人为其中最大的受益群体。证据表明,受到“卓越计划”资助的德国卓越大学扩大了博士候选人和博士后的培养规模,继而提升了科研产出。他认为,德国大学博士候选人阶段“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是一种理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设计。

南京大学王世岳副教授(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周详副教授作了“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持高质量的本科教学”的报告。他认为,能力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经由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基于“科教融合”的理念和学科特点,他介绍了教学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通识类课程”中的实验改革项目:结合本科生对于知识探究的渴望、课堂实施的具体情况与科研规律,对传统课堂进行探究性教学改革。最后,他还分享了实验改革项目的系列经验与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周详副教授(线上)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简单的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的举办非常成功,对论坛的参会者表示感谢,同时也对郭娇老师为精心筹备与组织本次会议所付出的辛劳表达谢意。希望这种研讨形式能够持续下去,使之成为一个展示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学术思想与研究经验、让各种学术思想得以碰撞与交融的平台。他认为,各位青年学者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观点新颖,引人深思,期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