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4年新闻动态

【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影子校长”千校联盟论坛暨大夏百年纪念活动分论坛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4-06-07   浏览次数 25

202461日下午,第二届全国“影子校长”千校联盟论坛暨大夏百年纪念系列活动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分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文附楼121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等校师生五十余人参与,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娄岙菲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分论坛伊始,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进行致辞。他表示,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影子校长活动已经是第二届,参与的主要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学校,但从现实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研究者参与基础教育的活动也是有特殊意义的。目前经常听到的两个关键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其中龙头作用就体现在怎样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何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以及不同层次的学校,确定高质量的标准,形成更合理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分论坛的上半场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熊庆年研究员和陆一研究员进行主题报告,并与华东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李峰副教授进行对谈交流。

熊庆年研究员以自身求学和治学经历为参照,围绕“高校教师代际更迭与学术新生态”的主题,呈现了高校教师在学术风格上的代际差异,并结合当今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予以剖析。最后,熊老师谈及对学术新生态的忧思,建议当今学者应该将目光放长远,警惕套路化倾向,思索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社会贡献度。

陆一研究员主题报告的题目是《全国拔创学生调查所揭示的人才选育成效与问题》。陆老师回顾了自己在拔尖创新人才选育领域的研究积累,并希望基于此建立一套“国家顶层设计——大学选育模式——个体成长发展”的体系化框架。陆老师对比了基于拔尖计划1.0与拔尖计划2.0(及强基计划)的调查数据,分别从拔创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学超前学习和大学学习状态、中学教学特性与大学学习表现等方面展开分析讨论,进而提出了拔创学生发展成长的解释框架,提示应在个体学生的教育效果中反思结构性背景的影响。

随后,李峰老师从当下学术研究现状和自身的青年学者立场,对熊老师和陆老师的主题报告进行回应。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向嘉宾老师提出问题,两位老师就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术工作中的重难点和意义价值等问题进行细致解答。

分论坛下半场,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4位博士生进行了汇报。贺随波的论文《声望、地域与高校教师聘任模式》关注的是不同高校和学科在招聘教师时的倾向和偏好。他通过收集来自87所高校,6207名教师的数据,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聘任模式的结构特征。研究指出,尽管我国高校教师的博士学位获得机构较为多元,但本土培养依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高校声望来看,原985高校是高校教师培养的主力。从学科声望来看,学科声望等级越高,聘任同等声望等级机构博士毕业生的比例越高。

张玉丹汇报的论文是《优绩的边界:理工科获国奖博士生的学术价值观研究》。她提出,国奖获得者的内部分化机制遵循优绩主义逻辑,以竞争性机制为主,赞助性机制为辅;不同类型获国奖博士生在科研资质、学术资本和家庭资本上的分布和作用关系呈现显著异质性;过度的优绩意识对博士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消极阻碍作用。最后她分别就如何提高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重构良性竞争的学术评价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张苧予的汇报题目是《高职院校非遗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基于非遗传承人访谈资料的扎根研究》。她基于1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艺术类)的访谈,概括出研究对象个体品质特征以及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反映非遗专业人才的创新成就模型,并针对高职院校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孙娜的论文题目是《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基础理科杰出人才科研产出的影响——基于倾向值匹配(PSM)的实证分析》。文章以国家政策话语为基础,讨论了跨学科学习经历和科研产出之间关系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跨学科学习经历能够有效缩短“杰青”学者的人才蛰伏期,并提升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和国际合作水平。为此,应推进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

熊庆年老师、陆一老师和李峰老师分别对博士生们的汇报进行点评,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目前提交的论文仍存在概念界定模糊、相似概念区分度不高等问题;在论文的创新性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老师们一致建议研究要拓宽视野,走出书斋,深入教育实践和田野,接触最真实的教育问题,了解教育现实中的矛盾和张力,将研究进一步细致化。

李峰老师对分论坛进行了最后的总结。他表示,做研究没有捷径,青年学者更应该基于学术新生态进行不断反思。分论坛提供了大家向前沿研究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帮助同学们认清不足,以更积极的态度与前沿研究对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40607104710.jpg

撰文丨高雅璇

摄影丨梁雪莹

编辑丨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