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下午,高等教育研究所在文科大楼1413举行“思想下午茶”活动,讨论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两本著作。2024级硕士生陈姝冰、石欣悦担任主讲,张东海老师出席指导,2024级硕士生何阅洋主持。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脱胎于90后青年学者郑雅君的硕士论文,2023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14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62名精英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毕业出路的社会分化现象,尤其是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未来选择与职业发展的影响。作者详细分析了两种大学生活实践模式,并探讨了文化障碍对寒门学子的影响,揭示教育如何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以及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挑战。
陈姝冰围绕书中“社会出身弱势学生”和“学校-工作转换中的个人选择”两个核心概念展开导读,总结了寒门子弟在突破障碍过程中的三个要点:第一步,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并非自身的能力或性格缺陷所引起,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第二步,需要向自己强化“我愿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我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念;第三步,对新场域文化及“游戏规则”进行广泛了解和学习。在提问互动环节,袁艺乐、石欣悦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并表示社会出身弱势的学生背负着底层文化资本,如何让他们更好适应崭新的大学场域值得进一步探讨。
《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出版于2007年,是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批判和总结哈佛本科教育的一本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是他对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评价。刘易斯提出,“如今这所大学的办学思想中已经找不到社会责任感的存在,而古老的通识教育理想也已经有名无实,哈佛教育不再致力于解放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重视市场名利。它所培养的学生,尽管成绩优异,毕业后也可成为商界、政界名流,但却找不到责任感、价值观的灵魂。”他强调美国其他大学,甚至全世界的大学都正面临着与哈佛同样的问题。
石欣悦分章节探讨了哈佛在追求学术研究和教育卓越的过程中,如何逐渐忽视了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的的问题,并表示刘易斯在书中的观点:开展通识教育,重拾教育理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破题的关键。对此,石欣悦提出可以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方面进一步讨论。在交流互动环节陈姝冰、李薇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陈姝冰认为培养交叉学科、跨学科人才不是简单的学几个不同门类的知识,而是应该先成为基础扎实的“专才”,再去涉猎不同门类的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通才”。李薇薇认为教育要培养卓越人才的初衷并没有错,但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存在可能会造成大学培养的人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因为像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灵魂”难以被测量和评价。
最后,张东海老师对本次“思想下午茶”活动进行了总结。两本著作分别对应了两种价值取向——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郑雅君的著作是现实主义取向的实证研究,通过研究精英大学里的弱势群体,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背后有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思考。刘易斯的著作偏向理想主义,是怀抱着古典自由教育精神去反思哈佛大学及现代大学存在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