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0年新闻动态

高教所举行第二场校庆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 2020-10-26   浏览次数 337

20201021日下午1时,高等教育研究所第二场校庆学术报告会于文科大楼1413拉开序幕。高教所50多名师生参加。共7位老师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心得。

马爱民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专业学位的前世今生》。他从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原型谈起,讨论了大学的起源、学位概念的产生、学位制度的演变以及学位授权的权力来源,构建了专业学位的“出生证明”。继而,马老师从国际的视角,以英、美、法、日等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和发展状况为例,分析了专业学位发展的现状,指出现今专业学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位类型,有其独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闫光才老师做主题为《压力、激情学术职业性质的蠕变》的报告。闫老师就高校教师生命历程问题,基于人与组织(环境)匹配模式、工作要求-控制模式以及角色冲突理论编制量表,揭示了我国高校教师在工作、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面临的制度可预期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激情消退和教学倦怠。斯坦福大学对于人脑研究指出,由于人类整体寿命的增长,中年期成为黄金期。那么如何在不可逆的生命周期性历程中,协调高校教师角色冲突与组织匹配关系,缓释“中年危机”效应呢?闫老师提出应从政策和制度出发,结合学者生命历程,分阶段、分类设计评价理念,淡化考核制及项目制等,为学者提供公平、合理的晋升发展渠道。

赵丽老师的报告主题为比较视野下大学与全球城市的共生发展》。基于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theory),赵老师分析了产业部门、大学、政府三方的交互和知识生产的内部流动在促进社会经济螺旋式上升、促发新功能主体产生合力中的作用。她通过比较新加坡和阿联酋的环境人才吸引、人才发展人才保留等政策,指出人才竞争力指数以及人才外部开发和内部储量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赵老师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和专业人员在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全球流动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国人才的争夺大战实际聚焦在城市和大学之中。因此,政策上重视人才起到了创新的关键推动作用,有助于社会投资建立知识村和学术城,最终形成人才生态圈的良好循环。

曹妍老师关注了“我国教育制度性因素如何影响阶层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曹老师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人口流动带来二代子女教育问题,主张将制度因素纳入考虑范畴。报告基于柯林斯冲突理论以及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结构性因素与微观实施过程相互强化所带来的非良性循环问题,具体指出国家宏观教育结构中存在的教育回报率低,教育定型化,阶层扩大,学校差异扩大等问题,提出应通过制度设计合理化以起到弱化源本,缓释社会分层的作用。

李琳琳老师的报告主题为《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投入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李老师利用“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CCTL课题”的调查数据,运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了课外学习时间与学生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的相关关系,讨论了母亲受教育年限、读硕意愿、批判知识观对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影响。李老师指出,学生前期的学习经历、内外部动机,学习期待都是影响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和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观念的引导、减少时间干预、增强环境支持

郭娇老师的报告主题为《我国本科生高影响力活动的表现特征与原因分析》。郭老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高影响力活动(HIPS)对比,引出对高影响力活动是对大学生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的课内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郭老师确定了我国本土情境里高影响力活动具备的四个核心类属:真实挑战、合作学习、巅峰体验以及根本改变,形成了本科生学习经历解释性模型,并在其他学校个案得到普适性验证。郭老师表示,应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探索个体在真实生长情境中的变化。在报告中,郭老师还讲解了其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访谈设计方法、具体实施形式,解释了基于扎根理论运用三级编码由提炼概念到形成理想模式的过程。郭老师还提出“质性研究者自己就是一把尺子”,回应了针对质性研究科学性的质疑。

姚荣老师的主题报告《迈向良法善治-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法治思维》,提出应将法治思维引入高校治理,并嵌入到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中去。姚老师梳理了大学规章的自主权演进过程,分析了高校教师非升即走规则高校人事自主权的联系、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政府监管权的联系,指出大学规章的自治是大学自主权的核心要素,章程建设是大学成为法人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高校应重视高校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内部法律分工,完善校内法律顾问咨议制度体系,完善建设彰显法律性质的预防性治疗性法律建设体现大学法律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最后姚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保持对教育问题及其主体关系的法治原则思考。

至此,本年度校庆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撰写:2020级硕士生 谢宇琪丨编辑: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