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0年新闻动态

高教所举行第一场校庆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 2020-10-21   浏览次数 286

  20201014日下午1时,高等教育研究所于文科大楼1413室举办了第一场校庆学术报告会,高教所50多名师生参加。共6位老师分享了近期研究,李梅老师主持。

李梅老师从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讨论了“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在何方”的问题。在区分“全球化”“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等概念含义的基础上,李老师分析了“逆全球化”的概念,并具体阐释了其内涵及特征。她认为“逆全球化”对各国移民、留学、人才交流、人文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也需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

娄岙菲老师报告的主题是《道尔顿制沉寂背后的“明”与“暗”》,她介绍了道尔顿制自1922年传入中国到1924年廖世承先生在东南大学进行道尔顿制试验,再到1925年伯克赫斯特访华三四年的兴衰起伏;分析了邱椿教授与高仁山教授在《新教育评论》杂志上有关于道尔顿制的论战。在道尔顿制已走向沉寂的背景下,邱、高二人的论战背后反映出的是时人对“资格”与“方法”的不同理解,也与留美生归国后带来的对“科学”的崇拜有关。

张东海老师根据其加拿大访学经历,介绍了安大略省战略授权协议发展。通过对比分析了绩效拨款与绩效预算、投入导向与产出导向,从历史视角探究了绩效指标与拨款之间的关系演变。他总结了安大略省战略授权协议绩效指标的特征,指出战略授权协议的实质就是绩效拨款。

韩映雄老师的报告《大学排行榜:大学之“瘤”》分析了大学排行榜对大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指出大学排行榜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观、教学观、科研观、学习观等,并最终引发了师生工作学习碎片化以及急功近利、价值迷失等问题。韩老师联系近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该方案能够为治疗大学之“瘤”、完善高等教育评价提供理念引领、系统保障、制度重构。

徐国兴老师则从微观层面聚焦于优质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徐老师报告的《优质本科教学质量内涵解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双一流高校中某一学科专业本科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提出了整质、均质、优质、基质为优质本科教学质量内涵四大维度,并讨论了不同高校与学科在优质本科教学质量内涵四大维度上的差异与特征。

童康老师的报告是《教育评价的可能性之辨:斯塔克的评价思想的演进》。基于斯塔克在2004年提出的“教育评价是不可能”的观点,童老师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有限性问题”。他总结了斯塔克评价思想的几大特征,即强调探索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对现实利益相关者议题的回应、强调评价过程而非结果,指出反映评价的现实性、研究对象嵌入评价的复杂性等是教育评价可能性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本场报告会各位老师的报告内容融汇古今中外、贯通理论现实,既促进了师生思想的对话,又引发了现实问题的思量。李梅老师最后指出,研究不仅要看到波浪,更要看到波浪之下的因素结构、趋势特征、演变机制,并希望以后学生参与汇报交流。


(撰写:2020级硕士研究生 邱兰欢| 编辑: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