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14年新闻动态

高教所“书与人生”教师与学生支部系列活动之漫谈学术与人生

发布日期: 2014-06-23   浏览次数 77

618日上午,高等教育研究所退休老师唐安国教授应高教所教工党工部、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会之邀,回到高教所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他的学术与人生。唐老师曾亲历高教所的创办过程,见证了它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也向学子们道出了他内心所秉持的高教所学术传统。



唐老师的讲述从他在黑龙江插队落户10年后开始,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当年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大三时,由于时任校长刘佛年的动员,他成为当时教科班36名学生的一员。读书期间,唐老师曾为上海市高校干部进修班整理录音材料40余万字,回顾这一段经历他感触良多,深感扎实做好每一件事的重要性,以此奠定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1981年,为适应时代潮流,唐老师与薛天祥、郑启明老师等共同创办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并投身于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中。1997年,唐老师成为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在作为委员的9年间,他走遍了全国32个省份和所有的地级市。对300余所学校的深入考察,加深了他对中国基层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唐老师也建议我们,要想盖好学术大楼,必须打好基础。在介绍完自己的学术经历之后,唐老师谈起他学术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1995年,唐老师在一次讲座上提出上海应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让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呼喊出了第一声。回顾90年代中后期这场持续数年的教育发展战略大讨论时,唐老师非常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定要有理想。1992年至2009年,在唐老师做研究生导师的17年间他一共培养了47位硕士研究生。谈到自己弟子们的成就,唐老师很是欣慰。他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下了很大功夫,坚持要求学生在做中学,而且不仅要学做事,还要学做人。他以自己与学生的真实事例和梅贻琦与杨振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最后,唐老师总结了他心中高教所的学术传统,包括从基础学科到应用学科,坚持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研究;研究所的学生、教师发展互为一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等。

从唐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于学术的热爱与坚持、对学生的宽容与爱护,也看到了高教所前辈们的奋斗与努力。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同时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何将高教所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高教所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