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09年新闻动态

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Altbach):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Worldwide

发布日期: 2009-10-31   浏览次数 93

时间:20091031(星期六)

上午9:00

地点:文科大楼1413

主题: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Worldwide

主讲人: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Altbach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

讲座纪要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其中,中国和印度是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10年前,美国是世界上学术系统最庞大的国家,而如今,中国的学术系统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并最终进入普及化阶段。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大众化的中等水平。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如芬兰、韩国的年轻人中约有80%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印度的毛入学率虽然小于10%,但绝对数量的增长还是很大的。如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趋势,即使各国政府不予支持,它还是在不断迅速发展。全世界有1亿5千万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使是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不会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美国公立大学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等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这些大学最终会经受住危机的考验。而亚洲的高等教育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则更小一些。相反不少亚洲的大学会借金融危机进一步发展。而今天我主要要讲的是大众化大发展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是基础研究面临挑战。基础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一般应用到实践产生经济效益最少也要2030年的时间。而大众化发展阶段,要求更高的入学率,人才产出、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以及尽快的资金回报。而基础研究强调的是不求快速效益,注重长远利益。从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就可以看出来,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是6070甚至是80多岁的学者。他们获奖的创造发明也都是形成于二三十年前,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应用到实践产生了巨大效用被世人发现其价值才最终使他们获奖。
    此外关于诺贝尔奖,我想说的是,优秀的基础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重要因素。此外良好自由的不求短期效益的学术环境、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氛围以及持续不断的大量经费支持也非常重要。要想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就如洛克 ·菲勒在建设芝加哥大学时请教哈佛校长艾略特怎样才能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时所得到的答案一样,就是大笔的金钱和时间。
    第二个挑战是民办高等教育,即高等教育的私有化。拉丁美洲不少国家由于不能承担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支出,所以私立高等教育介入,建立了大学或高等职业学校。这些私立大学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创办的。在日本,有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大学是私立的。而美国的私立大学是个例外,他们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美国的私立大学招生数只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另外一个重要的危险是,不少公立大学由于政府不愿意多支持,甚至削减经费而被迫自筹资金致使出现私有化倾向。
    第三是关于高等教育的责任问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力度加强,开始过问高校经费的使用和学生的培养方式。
    第四是关于入学率问题。影响入学率主要受父母的教育背景、家庭的经济背景、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影响。比如在印度,封建的等级制度使不少社会底层阶级子女很难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又如在美国,虽然入学时女性所占比例大于男性,但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男性多于女性。
下面我要讲的是在美国广受关注的流失率问题。是哪些原因造成中途辍学呢?首先是经济压力。不少人因为经济压力而放弃学业。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拿到工资反而要持续不断的投入金钱。这种落差压力让不少低收入家庭学生难以坚持下去。其次是学术文化压力,所以我说父母的教育背景是很重要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会有一种学术文化观念和信念,家长会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相反没有学术背景的家庭很可能会不认同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最后,之前的学习经历也会影响到学业的完成率。进入大学之前的学校好坏不一,所以学生的学习背景、综合能力差异会很大。比如一个来自较贫困家庭的孩子所在社区的学校水平可能很差,而他接受的教育的水平就无法和那些较好学校的相比。
    第五个是关于高等教育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的辩论。高等教育到底是为公众服务还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是讨论的焦点。
    第六是关于学术发展的压力问题。大众化阶段一方面要尽量多的保证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是不少学校面临的两难问题。
    第七是关于科技方面的挑战,比如说远程教育问题。相对年长教师在科技面前可能会面临尴尬,年轻的教师对于多媒体的应用等可以应付自如,而年长的教师就比较难了。
    第八是管理方面。专业教授参与行政管理的现象增多,往往会导致学校失去一个一流的学术专家而换来一个二流的管理者。
    第九是国际化和多样化问题。关于英语的问题,如今,英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学术文化、方法论和学术权威。这种状况不仅由于美国的原因形成的。我认为当今的学术界也处于多极化状态。英语的主导地位的形成,欧洲国家甚至日本也是有关联的。

在提问环节,不少同学提出问题,阿特巴赫教授也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简要摘录如下:
 1
、关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应该向谁看齐?
我认为中国不仅要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还应该关注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如欧洲的、日本的高等教育。美国的大学有个特点只在乎本国国内的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而不在乎世界的排名,是因为我们总是相信我们是最好的。中国的大学也应有自己的特色。
 2
、高等教育应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一个领域来研究?
我认为高等教育应作为一个领域而不是学科。因为高等教育既强调理论又强调实践。
 3
、我们知道您先后在好几个大学教书,能否就学术流动这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美国是反对学术近亲繁殖的,很少有人取得博士学位后能在本校留任。学者们通常是毕业后去其他的大学任教,等到有了一定的成就,本校觉得足够优秀,会将其聘任回本校工作。而往往在一个较好的大学难以取得升职,这时,学者也会流动到稍逊一点的学校。学者的流动对学者本身而言有时也意味着收入的大幅度提升。总之在美国,学者的流动很正常。
 4
、你谈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很多钱和时间,中国的北大清华不缺钱但是并没有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中国可以吸引像您一样的世界一流学者任教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我能回答就能拿到中国政府的大奖了。正如我前面所说,要建立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很多条件:金钱、时间、学者、学生、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等。至于中国大学能否吸引世界一流学者的问题,目前情况来看很难。因为目前中国学术人员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在美国,大学教师的平均薪水是每年11万美金。而现在中国最好的教授的工资水平远低于此,工资待遇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内容整理 袁希 褚飞飞 /图 李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