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06年新闻动态

2006年校庆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 2006-10-17   浏览次数 56

韩映雄:《大学管理变革趋势》

                                                 【摘要】
当前,由于外部环境的许多变化,大学管理面临许多挑战。那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现在却很难应付未来的需要。我国的大学在这方面尤其明显。在高等教育继续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实施科学管理既是理论上的重大课题,也是实践中迫切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过去十年,我国大学在管理实践中主要在三个方面做了改革探索。一是人事制度改革探索。这项改革在当时被认为是大学管理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人事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打破了教师职务终身制,但其副效应或制度缺陷也开始暴露。二是尝试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办学定位。这项工作主要由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和“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需要而推动。三是开展更深层次的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活动。较之以前,明显的变化是来自银行的借贷增加。我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管理改革和探索对我国大学的发展与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规律。从结果看,尽管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可是,未来,如果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和理念走下去,行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可就我的观察,我发现许多大学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不能让人着急。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大学应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而上述三个方面恐难以应付,或者说可能并不是管理的重点和焦点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大学管理的决策模式大体可以归结为五种模式:传统改革型、依附指令型、移植改造型、自主创新型和外包合作型。其中,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前三种。未来,外包合作型可能是现实的选择。尽管自主创新型是最优方案,但却不是每个大学都能够做到的。简单地说,外包合作型就是借助外部的决策资源协助学校决策并以此提升决策水平。
未来,管理改革的突破口是学校组织设计,因为组织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资源的利用效率。组织设计必须基于我国大学领导体制的传统。那些期望打破传统并借鉴西方大学组织架构经验的观点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无法逾越的政策障碍,也是无法实施的。改革的难度是需要充分估计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需要大学管理者的睿智和胆识。
在以组织机构设计为管理改革核心和突破口的前提下,大学管理的理念也需要同步转变或创新。一是用经营大学的理念替代管理大学的理念;二是强化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三是充分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树立参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竞争与合作的积极意识。

  

沈玉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真、善、美》
【摘要】

沈玉顺老师的报告一开始就提出了他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价值取向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具有深厚的求善传统、自觉的求善意识和强烈的求善冲动,也即强调研究必须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沈老师在报告中讨论了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沈老师认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是指道德理想或美德的总称;而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的,是指合乎道德的观念和行为;在科学研究语境中,指的则是可造福人类的、合乎研究伦理规范观念和行为。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求得善果了吗?沈老师在报告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疑问。他请听众和他一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在中国,有哪一项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是值得称道的?有哪一项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成为重大决策的基础?有哪一项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沈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播下的是龙种,但收获的是什么?
沈老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求善的传统已被异化。他指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中,研究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这一求善传统已经异化为求用--即研究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有实际用途;求利--研究要能给研究者带来实际的好处;求功--研究要能为研究者赚取名声。求善传统的异化,已经给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沈老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求善传统的异化,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其一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术一向讲究的是,古代读书人做学问,理想是讲求经世致用,强调世俗关照,缺乏为学术而学术的超越精神。其次是实用知识论的影响。实用知识论的主要观点是,只有有用的知识才能被成为知识。在现代中国,知识的很大程度上成为有用的代名词。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实用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人们普遍追求实用性、现实性,对知识的享用价值不屑一顾。其三是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发生激烈冲突,人们对应遵循的那些规范不知所措,金钱至上等思想甚嚣尘上,由此造成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偏颇。
对此,沈老师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应该以求善为基本价值取向吗?甚至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求善传统不被异化,我们能收获善果吗?研究如果不求善,那应该求什么?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沈老师认为我们应回到基础,思考与研究有关的基本问题,即高等教育研究应该求什么?
研究是什么?沈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研究是一种运用仔细设计的程序和严格的分析获取知识的专业性活动;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知识。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的力量来自何处?沈老师认为,知识的力量应该来自研究,来自研究者对世界真实可靠的观察、描述、解释和预测。沈老师指出,在西方学术文化中,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源远流长。为知识而知识的本质就是求真求真才是研究活动本质。
沈老师认为,学术研究只有通过求真才能达善!西方学术文化中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是实用主义知识论的天然解毒剂求真是研究的灵魂,应该成为所有学术活动首要的价值取向。在学术研究中,求真可以成为研究的目的。在当代社会,求善是研究的一种合法目的,但求善的目的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研究的合法性,求真是确保求善的研究目标合法性必不可少的手段。研究中的求善目的不能取代求真手段,求善的理想只有通过求真的研究实践才能实现。
论述了高等教育研究中求善求真的关系后,沈老师将讨论的焦点转向另一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要不要求美?沈老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要主动求美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美?沈老师认为美的教育研究应符合以下几点:
 *
有新意。没有新意的学术论文就是学术垃圾。
 *
需简洁。研究成果的表述要简洁。只接受解释事实所需要的最简单的说明。
 *
合逻辑。符合逻辑要求。
 *
遵从语言和学术规范,符合公认的语法修辞规则和学术规范。
 *
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符合中国人的文字审美趣味。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有必要求美吗?沈老师通过列举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来说明求美的必要性。沈老师认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着很多的,如坐井观天、自鸣得意;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胡拼乱凑、漏洞百出;一知半解、自欺欺人;错字连篇、罗里罗嗦;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空穴来风、文不对题;随心所欲、无规无距。沈老师强调,正是由于这些的现象的存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才应该求美!
在报告最后,沈老师对他的观点做了简要总结。他认为,偏好求善的价值取向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桎梏;求真应该取代求善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首要价值取向;求美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沈老师在结束报告时表示,他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感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妨碍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其初衷是通过提出问题,为现在和将来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对于应该如何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进行深入的思考。

  

李梅:《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与中国面临的危机》
【摘要】

我们经常研究本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课程、规模,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中国 2001 年加入了 WTO 之后,高等教育开始向境外开放,逐步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更大程度上参与全球竞争,并面临境外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入侵。无论是国内一流高校,还是一般高校,都不可能无视这种全球化的市场力量,夜郎自大,闭门发展。基于此,需要深入研究全球化时代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秩序、发展合作与市场竞争规律。同时思考和考察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按照国际规则,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全球市场是指跨境的高等教育供需配置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市场边界日益模糊。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学生市场中,起支配性的理念已逐渐从政治主导转变到经济主宰,话语系统从 “ 援助 ” 转为 “ 贸易 ” ,主要工业化国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出国口,而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充当高等教育的进口国。高等教育的世界体系与政治经济领域的世界格局互为表里,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不平等竞争。
中国和印度是巨大的边缘国家,少数精英教育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国际知识与科研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向边缘传递、转换知识的中转站与管道,理解和分享世界知识与科研成果。
世界体系是否能够打破?发展中国家,中小规模的发达国家是否能够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在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建设高水平大学越来越昂贵、对知识、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获得国际知识体系的入场券越来越难。
世界体系理论主要基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观点。主要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机构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和结构,及其形成因素与力量。一些学者强调其相对 / 超稳定性,忽视了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的自下而上,自边缘而中心,自地方而全球的解构力量,如市场力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力的增强,全球竞争和参与能力的提高。忽视对现有的全球体系的解构因素的重视和考察。忽视对偶发事情,矛盾冲突力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球体系和秩序不是一固定不变的体系和秩序,而是一个不断解构,不断重先建构的体系和秩序。
已有的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分析趋势、特征、阶段、推动力量,变化规律。但忽视全球化对各个地方,不同机构,不同群体不同的影响。尤其缺乏对发展中国家 / 机构,转型国家 / 机构的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考察。全球化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意义,有支持者、拥抱者;也有反对者、批判者。有的国家 / 机构 / 个人,借助全球化机遇,改变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有的国家 / 机构和个人,错过机遇,全球化更大程度上带来挑战和危害。

  

  

其他老师的报告摘要将会在近日陆续登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