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06年新闻动态

阿尔特巴赫讲座纪实

发布日期: 2006-05-16   浏览次数 69

高等教育全球化,中国如何应对?——阿尔特巴赫讲座纪实
    本周二(516日)下午,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座无虚席。著名学者系列讲座请来了比较教育学界赫赫有名的菲利普·阿尔特巴赫教授,做题为比较视野下的全球化、国际化的讲座。由来自香港大学的本所新进老师李梅担杠翻译。
阿尔特巴赫教授用风趣的例子、诙谐的语言,对全球化、国际化和跨国化情景下的国际高等教育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现场师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聆听这位著名学者的真知灼见,并与他做了充分的交流。

 

    阿尔特巴赫教授认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在当下对于各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透视:13世纪的大学是完全国际化的,之后,大学在宗教、政治等因素作用下变得民族化了,我们现在的国际化是对历史的回归。而各国的现代大学都采用了西方的模式,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
    接着,阿尔特巴赫教授给全球化国际化跨国化的概念做了界定。他说,全球化指各国更广泛意义上在经济、信息、英语、私立教育、市场化和商业化方面的趋势,这是各国无法回避的;国际化问题的重点是政府、机构、大学,包括个人,面对国际化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他强调,在全球化、国际化和跨国化的背景下,工业化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握有不平等的权力。他说,英语在国际化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21世纪的拉丁语。以荷兰和以色列为例,他提出,中国需要考虑,英语在中国大学中的角色。
    提到留学生问题,教授说目前留学生有非常明显的从非英语国家向英语国家、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流动特点,且大部分留学生是自费的,这对于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美国每年有120亿美元的收入来自留学生的学费,澳洲的在校生中有20%是留学生,且大部分来自中国,可以说,中国在支撑澳洲的教育系统。而且,留学生流动引起的人才流失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关于世界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阿尔特巴赫教授尖锐地指出,美国的教育在中国是具有竞争力的,相反,中国的教育到美国并不具有竞争力,因此,对于开放边界问题,他建议中国政府要特别小心。另外,教授还从学位结构、学分互认和学位互认角度探讨了欧盟的波罗尼亚协议,提出协议对于非欧盟国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对跨国化问题进行展开时,教授提醒我国政府警惕来自美国等国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低劣的教育输出。
    最后,同学们积极向教授提问,问题涉及教育全球化引起的文化入侵、欧盟是不是反全球化的形式、中国学生的选择等方面。阿尔特巴赫教授做了充满智慧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

  

  

(2006516梁亦菡报道;摄影: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