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06年新闻动态

复旦交大招生模式能否推广——访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

发布日期: 2006-04-13   浏览次数 1754

任何一种考试方式都是具体的,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关键在于我们用了它的哪个方面,如果用的是长处,那就行了。 ●如何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录取适合这一特点的学生,继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是值得每个学校不断探索的。话题背景:46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公布今年自主招生的预录取资格考生名单,两校分别预录取298名和300名考生,并于15日向社会公布。至此,备受关注的高考自主招生告一段落。
专家介绍:唐安国,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教授。主要从事高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高校发展规划研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提出了许多改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点与思路,并被政府采纳。
最大的难度来自对教育的不同认识笔者:复旦、交大两校自主招生预录取名单公布后,对于自主招生的种种议论和质疑也出现了,您对此如何看待?
唐安国:有人说这次试点是破冰之旅,也有人问能否破冰。从网上的言论看,一些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总是要把现在先和以前比较一番;一些人并没有深入了解,而是人云亦云。教育关系到每个人,所以人人都可以指手画脚,人人都可以发言,人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一通。但是,关于教育,要达成完全共识是很难的。正是因为有这些怀疑、忧虑,最终能促成一件事情更好地发展。
招生改革最大的难度不是来自模式本身,而是来自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复旦、交大的这次试点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很不容易的一步。高校的初衷是好的――尝试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让各种各样的人能够各得其所,但是,现实中没有一种考试方式是全能的,没有一种考试方式对所有的人才都是合适的。因为任何一种考试方式都是具体的,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关键在于我们用了它的哪个方面,如果用的是长处,那就行了。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笔者:两校在面试前都设置了笔试,这一环节会不会强调应试教育,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
唐安国:今年两校的自主招生是试验阶段,两校从上万学子中选300人,肯定要设一个门槛。高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应该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列入国家规定教学计划的。原来的高考方式是只考几门,学生往往就把其他的扔掉,考大学用什么,高中就学什么,这是扭曲的高中教育。复旦面试前采取的是10个科目、3小时的笔试,不考难题,不钻牛角尖,考的都是高中最基本的东西。怎么读就怎么考,这些知识都是高中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高中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阶段,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不应该受制于高考。
笔者:笔试要全面考核高中课程,专才会不会因此被拒之门外?
唐安国:包治百病的药一定是假药。同样,任何的考试程序都是具体的,具体的模式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
就现在来看,大部分学生不是专才;即便是专才,也不应该缺少最基本的素养。比如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同样要懂语法、懂识字,懂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现在的高中教育要淡化分科,就是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的素养。不否认少量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展露出某一方面的特殊专长,对于这些学生可以另辟渠道录取,经过老师强力推荐,特殊委员会的专门审查,这也是自主招生的一部分。但是,千万不要把专才的特殊录取和本次自主招生的试点混在一起。
笔者:笔试成绩为什么不带入最终的评定?
唐安国:假如笔试成绩是一张入场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笔试很重要,是01的问题,而不是百分之几的问题,而面试有另外一种评判标准。如果变成笔试和面试各占最终评定的一部分,那么面试的主要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面试、笔试就像两个电阻,这次的形式是将两个电阻串联;假如利用各占百分之几的形式则是并联。两种形式都是可行的,但是,并联往往把很多东西掺和在一起,从而使真正要考察的东西权重明显下降。而串联则更能清晰体现各个环节的作用。面试使纸笔对抗变成面面交流,老师深入地和同学探讨,在过程中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层次性、敏捷性,这些在笔试中是达不到的,也是两所高校重点要考察的。
笔者:面试如何做到不仅考察学生的现在,也考察每个人的潜质?
唐安国:从参加面试的学生角度看,有人说自己不善于表达,其实外形表情、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这些看似外表的东西也属于一个人的内涵范畴,也是高中学习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应该必备的,所以也成为两所高校录取考核的一部分。当然不排除一些适合专门做学问的人,但毕竟是少数。面试不是选主持人,面试的试题会有很多,而且都很直截了当,成绩好坏不完全在于表达得如何,更主要在于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即便说得结结巴巴,只要说的内容好、有深度,也能得高分。从评分的老师角度看,每个老师都有很丰富的面试经验,来参加面试之前,他们也都做了很多工作,大概了解了学生的特点,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复旦采取的是5位来自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面试小组的方式,也是想尽量全面地了解学生。每个老师的标准不一样,打出的分也不一样。复旦曾举办过一次冬令营,也尝试由专家面试评定考生,结果发现,即使是不同专业的专家,对考生综合能力往往能给出相似的评定。如果出现几个专家分差很大的情况,就要进一步的集体协商,给予考生准确的评价。
最值得推广的是一种理念笔者:复旦、交大的招生模式渐渐被人们了解了。很多人在考虑,这种模式能不能在更大范围推广?我们应建立什么样的招生模式?
唐安国:其实最值得推广的不应该是一种具体的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想更好地选拔、培养人才的想法。基于这种想法,每个学校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复旦、交大是试点,改革的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如果成功,可能被其他院校借鉴;但也可能不成功,那就再回到原点。改革试验中允许反复,允许失败。如何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录取适合这一特点的学生,继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是值得每个学校不断探索的。
我认为,高考招生会逐渐走向抓两头:一头,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申请入学制,学生只要被相关的院校进行技能测试,并通过基础文化测试,可以直接录取;另一头,部属院校采用部分自主招生,用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录取适合和喜欢该学校的学生;两者都不需要参加统一高考,中间部分的学生维持原来办法,同时两头慢慢向中间靠拢,多样地选拔人才。
当然,整个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比如,如果会考制度完全恢复,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基本、全面的评价,给高校提供咨询、资质证明;比如,如果可以在网上报名,就会有更广的生源。总之,每个学校都应探索新的招生方式,不拘一格选人才
《华东新闻》2006-04-1303版作者: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