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吸引和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博士生培养阶段,以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高素质优秀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结合本专业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提出高等教育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立志于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从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有潜力的优秀生,直接进入博士生培养阶段。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高等教育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扎实的教学、研究的技能与方法,以及具有创新性的、宽广的研究视野,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熟悉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专业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高等教育原理
2. 高等教育管理
3. 高等教育政策
4. 高等教育评估
5. 教师教育研究
6. 比较高等教育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1. 学习年限:5-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若在5年内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6年。
2. 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所学课程以硕博连读的要求安排,学习时间为2年,以资格考试结果作为能否进入第二阶段的依据。
第二阶段,通过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的研究生可进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阶段,享受博士生待遇,时间一般为3年;未通过资格考试的,可按照同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继续进行培养,时间为1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研修一般在1年半-2年内完成。期间研究生必须完成全部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教育实习与实践等课程和部分学位专业课、学位选修课的学习,并提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通过后才可进入研究阶段。课程学习总学分应不少于44学分,具体分布如下:
(一)必修课程
1. 学位公共课(11学分)
政治理论 3学分
第一外语 8学分
专业外语 2学分
2. 学位基础课(10学分)
高等教育学 2学分
中外高等教育史 2学分
高校组织与管理 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 2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 2学分
3. 学位专业课
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研究 3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3学分
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3学分
4. 学术前沿专题研究 3学分
(二)选修课程
1.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2学分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2学分
高等教育评估研究 2学分
教师教育专题研究 2学分
高等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2学分
高校经营与运行 2学分
高校学生管理 2学分
2. 跨一级学科或专业的课程(2学分)
(三)实践课(不少于4学分)
1. 教学实习、科研实践:助教、助研,申请主持科研项目(2学分)
2. 学术训练:参加学术报告会不少于50次,主讲不少于5次(2学分)
五、资格考试
1.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在本人愿意、本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意的前提下,必须在入学后的3个月内 以书面形式提出硕博连读的申请;
2.博士点3名以上的博士生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提出硕博连读申请的研究生人选进行业务和素质 的考核,对提出硕博连读申请的研究生的资格考核主要依据有:
1)入学考试成绩(含复试成绩);
2)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与科研情况;
3)入学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与适应情况,以及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理解。
3.对已入选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资格考试,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进行,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与 方式:
1)笔试:考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2)口试:考查对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认识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与语言表达能 力(包括外语表达能力)
3)学位课程成绩、公开发表论文、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等所反映出来的学术水平状况;
4)政治表现、任课教师与同学的评价。
4.通过资格考试的研究生将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未能通过者,以高等教育学硕士要求,进入硕 士论文研究阶段。
六、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1.学习要求
专业课程以“课堂讲授”、“主题研讨”、“自学”、“原著研读”为主,同时重视课堂讨论与交 流;选修课程的学习,鼓励“自由研讨”与“主题报告”的学习方式。
2.考核方式
不同课程选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以综合考核为主。
· 课程论文与讨论发言的综合
· 课堂口试与笔试的综合
· 笔试与主题发言的综合
· 原著研读与读书或研究报告的综合
七、学术成果要求
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上均高于同专业三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原则上必须在本专业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4篇以上,独立主持与完成的科研课题(包括校内研究生科研基金课题)不少于1项,才能申请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同时,所有研究成果须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八、学位论文要求
鼓励硕博连读研究生以进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努力目标,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选取本学科基础理论领域、应用研究领域最为前沿的、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以理论创新和在理论或实践层面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努力方向。
除了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外,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要求有:
(一)开题报告
1.阐明选题理由,清楚地表达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包括该选题对当前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价值;
2.详细介绍选题前在该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体会;
3.文献综述系统、全面,能够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
4.清晰的研究思路,详细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阶段与工作计划;
5.注重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6.主要研究内容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主要参考文献。
(二)学位论文要求
1.资格要求
1)完成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
2)在读期间,未出现违反法律、校纪以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重大错误。
2.内容要求
1)选题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理论研究与当前的改革实践有所突破;
2)研究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3)文献工作全面、扎实,能够全面地反映论文研究领域内的成果及其最新进展,无遗漏重要文 献的情况;
4)能够反映出作者掌握高等教育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扎实的 教学、研究的技能与方法,以及具有创新性的、宽广的研究视野;
5)论文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提出了创新的观点。
3.技术规范要求
1)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严肃对待研究文献;
2)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论文逻辑结构合理,文字流畅,表达清晰,有一定的表现力;
4)文字、标点符号及排版的错误率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
九、参考书目
1. 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 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谢安邦主编.比较高等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6.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7. 俞文钊著.管理心理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8. 郑登云.余立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
9. 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张楚廷著. 大学教学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陈学飞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12.[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美]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15.[美]D·赫尔雷格尔等著.组织行为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美] 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7.[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8.[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9.[荷]弗兰斯·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美]伯顿·克拉克著.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3.[日文版]日本教师教育学会主编.教师教育学[Ⅰ.Ⅱ.Ⅲ] .东京:学文社,2002年.
24.[日文版]关正夫著.日本大学教育改革-历史·现状·展望.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88年.
25. Joseph Losco, Brian L. Fife. Edited(2000)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millennium 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26. Sohail Inayatullah and Jennifer Gidley. edited (2000).The university in transformation : global 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s of the university 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
27. Ulrich Teichler and Jan Sadlak. Edited(2000).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its relationship to policy and practice Oxford : Published for the IAU Press [by] Pergamon.
28. Tony Bush and MarianneColeman.(2000)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 : Paul Chapman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29. Maurice Kogan . edited(2000).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London ; Philadelphia : J. Kingsley Publishers.
30. Philip G. Altbach, Robert O. Berdahl, and Patricia J. Gumport. edited (1999).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1. James J. Van Patten.(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32. Andrew Hannan and Harold Silver.(2000) Innova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s Buckingham [England] ; Philadelphia :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33. Barbara Sporn.(1999) Adaptive university structures : an analysis of adaptation to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 of US and European universities London ; Philadelphia : J. Kingsley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