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伊始,牛新春老师围绕“本科生满意度阶段性横向调研设计和实施原则”展开,强调调研需兼顾长期稳定性与周期灵活性,固定板块保障基础数据积累,年度专题板块则聚焦师生互动、研究性学习、批判性思维、学术写作等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特色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展开。调研实施过程中,需与学校信息办、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紧密协作,从问卷设计、预调研、电子化调试,到数据发放、清理分析及报告撰写,形成规范流程。牛老师特别强调,为确保报告准确性,数据清洗阶段会采用多团队核对或独立检查机制,报告撰写也通过标准化模板提升效率与规范性。
关于本科生跟踪调研,牛新春老师分享了核心设计思路与实施经验。跟踪调研需明确研究指向,同时覆盖宽泛学术议题,整合调研数据、行政数据与访谈数据,且遵循院校匿名原则以聚焦普遍性问题。实施中,根据研究需求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问卷设计可遵循先提问体验性问题、后提问敏感及个人信息的顺序,发放时间还需避开考试期以保障回收率。此外,通过为学生提供调研结果反馈、制作个体成长报告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与信任度,同时也可获得学校学工部等部门的行政支持,为长期跟踪调研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在大型本科生访谈研究方面,牛新春老师介绍,此类研究需先明确核心目标,访谈样本的选择则要兼顾不同类型学生以保证多样性,访谈队伍需经过专业培训,且需通过多轮访谈深化内容深度,避免“打卡式”访谈导致的信息浅层化。后续还应结合学科分类、导师指导等方式提炼访谈要点,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文化特色调整成果呈现结构,确保研究既具学术性,又能贴合学校育人实践。
有关本科生学业与能力发展特征,牛新春老师分享了多个关键发现。学业发展并非静态不变的,不同地域、背景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呈现动态变化,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学业追赶现象,且学业变化与社会参与之间存在关联,学业进步的学生往往会逐步提升社会参与度。同时,大学初期学业表现超预期的学生,多具备品德与学业兼优的特点。此外,大二暑期是学生生涯发展的关键节点,不同学生会在此时因参与学术活动、实习实践等不同经历,逐渐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为后续毕业去向奠定基础。
针对高等教育转型与人才培养实践问题,牛新春老师指出,在AI时代与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水平大学的核心价值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在于为学生提供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的平台,帮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明确发展方向。例如,“顶峰体验”与学生满意度的关联性持续增强,表明学生对大学体验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荣誉课程等模式的探索,也进一步提示学生发展具有动态性,难以在入学初期仅凭单一指标精准筛选潜力学生,需关注入学后的学业表现与成长变化。
讲座还涉及学术伦理与研究方法的思考。牛新春老师强调,高校教育研究需平衡学术独立性与院校服务属性,在与职能部门协作中坚守学术原则,同时尊重中国文化精神,避免盲目套用国际范式。例如在研究成果呈现时,需结合学生表达特点,采用更贴合本土文化的“写意式”结构,而非机械照搬国外研究的“写实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