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5年新闻动态

【学术讲座】高教所举行2025年校庆学术报告第二场

发布日期: 2025-10-29   浏览次数 10


2025年10月29日上午,高等教育研究所2025年度校庆学术报告第二场在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413室举行。报告会由高教所马爱民老师、李海生老师、姚荣老师、李欣老师、张东海老师主讲,众多师生到场旁听。




1

马爱民:《研究生学费该怎么收?——相关理论与实践》



马爱民老师从现象、分析、思考三方面解析了研究生学费收取问题。我国教育成本已由国家财政完全负担转变为国家财政、学校、社会和受教育者共同承担的收费方式,合理确定研究生学费标准有其必要性。马老师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培养方式研究生学费标准模式的比较,对收取我国研究生学费中的公平性、公益性、“文凭工厂”与“灰色地带”的风险进行了反思。马老师基于英国与美国研究生学费政策及制度的演变,以及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等相关理论,总结了研究生学费定价的基本规律,并对教育属性、学费定性、教育成本核算、学费定价流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未来改革方向提供建议。


图片

2

李海生:《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异议:成因及其应对》


李海生老师聚焦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异议问题,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导师学术背景、学科建设水平、学术论文特征、专家评阅结果、申请人对评审行为的评价及制度期待等维度,借鉴拉蒙特提出的评审情景化批判解释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华东地区某“双一流”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交叉学科选题论文面临着更高的异议风险;论文质量方面的内在构成要素对评审结果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评审专家明显的学术偏好、情绪化评审、恶意评审以及敷衍评审等情形显著影响盲审通过。李老师提出,将盲审异议责任简单归咎于论文作者有失公允,必须综合考量申请人的学术表现和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力与职业操守,方能对评审结果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图片

3

姚荣:《〈学位法〉时代学位争议实质性化解的进路选择》


姚荣老师从学位争议纠纷切入,指出在《学位条例》未明确规定学位争议的法律救济渠道的背景下,借由司法审查的积极介入和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治理的法治化共同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学位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学位法律规范也由此从 “文本” 走向 “行动”。姚老师分析了现实中学位争议实质性化解面临着学位类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窄、审查强度弱以及学位授予单位内部救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难以获得实质、全面且有效的救济。姚老师强调,要以保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为立法目的,明确权益救济保障机制,区分学术获取与评价纠纷的法律救济渠道,才可以厘清《学位法》时代学位争议实质性化解的路径。


图片

4

李欣:《助推还是锁定?——信息干预影响高中生选科决策的实验证据》


李欣老师的研究聚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选科决策行为。 基于4312名高中生的随机信息实验,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学科与专业相关信息对学生选科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有关学科组合的学习特征、大学专业覆盖范围及毕业后薪资水平等信息显著提升了学生重新考虑选科的意愿,其作用主要集中在尚未确定选科的学生群体。信息干预效果在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与社会网络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异质性。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事前信息掌握、学业自我认知与动机性推理等路径影响学生的决策过程。该研究为理解教育决策的行为机制及优化高中选科指导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图片

5

张东海:《幼童留美始末》


张东海老师从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切入,回溯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官方主导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幼童留美运动。张老师分析了发起幼童留美运动的原因,留美幼童如何招生,赴美后学习生活状况,美国民众的态度,以及清政府最终为何召回留美幼童等。张老师提到,回国后留美幼童们在铁路、矿业、外交、教育等多个领域发光发热,詹天佑、欧阳庚等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留美幼童计划虽因文化冲突、中美关系微妙等因素中断,但其展现的开放探索精神,成为近代中国寻求变革的缩影,也为当下的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提供了镜鉴。


图片

文丨肖梦

图丨陈静

编辑丨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