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21年新闻动态

高教所课程思政“寻访历史”系列举行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 2021-11-22   浏览次数 10

20211119日上午,高教所2021级“中外高等教育史”课程邀请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蒋宝麟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省会认同、省际利益与清末新教育资源纷争”的讲座。这也是本学期课程思政之“寻访历史”系列活动的第二场,由娄岙菲老师主持。

蒋老师从历史学、教育史及高等教育学对“高等教育史”的不同理解引入,并在随后的讲解中展示了历史学者对高等教育史探究的独特的理解。在讨论三江师范学堂经费问题之前,蒋老师首先介绍了两江总督和江宁城的背景。清朝曾设两江总督,所谓“两江”即是指江南江西。受到清朝科举制的影响,江苏、安徽两省的考生都在江宁城秦淮河边江南贡院考试,按照四六分的比例取额,这就导致了“苏皖两省,三个省会”的存在,即江宁是江南省省会,苏州是江苏省省会,安庆是安徽省省会。此时的经费来源是主要依靠宁属和上海的江海关。到了1903年张之洞定名“三江师范学堂”后,三江师范学堂采取了“经费分摊,学生配额”的发展模式,根据四省分摊经费的数量大小分配学生招生名额,筹定“铜元余利”为学堂的经费来源。而1903年魏光焘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时,出现了经费困境,铜元余利受到限制发展,进而引发了四省矛盾,导致学堂的招生停滞了两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基于拯救失业,缓解阶层跃迁的焦虑,学堂才得以重启招生。学额分配方案重回原点,继续维持张之洞、魏光焘原案。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两江师范学堂停办,至1915年又在改址续办南京高师,后又改为东南大学。东南大学的经费筹措与招生名额分配也是两江师范学堂模式的延续。

针对清末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发展中的经费问题,蒋老师指出,也能引发当下带来许多思考,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同时蒋老师也认为,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问题,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为我们思考教育公平、教育区域差异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娄老师还就大学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与蒋老师进行了对谈,同学们对听讲座过程中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疑问,蒋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进行了解答,吕梦娜和叶璇同学还幸运地获得了蒋老师亲笔题字新著《清末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一书。


(撰写:2021级硕士生孟祥熙丨编辑:娄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