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  2019年新闻动态

高教所举行首场校庆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 2019-10-21   浏览次数 287

2019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步入了建校第六十八周年。1016日,校庆纪念当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场校庆学术报告,高教所师生在文科大楼1413教室共同关注与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与热点问题。


首先韩映雄老师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规划的背景之下探讨了高等院校线上“金课”的问题。他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对线上“金课”的贡献,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依然是线上“金课”开发的主力军,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参与份额明显下降;其次,高层次人才依然是线上“金课”的主要开发者,但处于最高层次的帽子人才的参与比例却有待提高。他还向在座的各位师生留下两个可以继续思考的问题:“哪些学科和知识适合于线上金课?”以及“在政策密集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执行力度和重视程度?”


第二位做报告的是徐国兴老师。他围绕日本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问题展开演讲,从考试招生、在校培养、毕业就业等方面对日本一流大学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其中日本高等教育系统的“彻底的就业主义”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京津沪高考最容易”恐怕是不少人脑海中的普遍印象。曹妍老师运用大量的数据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做出了细致分析。她通过对优势阶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析发现,优势阶层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京津沪所占比例最高;由此也造成了这些地区入学机会也更为拥挤,并不能简单地说“最容易”。这些地区优弱势阶层间差距极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竞争主要是在优势阶层内部。曹老师进一步提示,对京津沪地区高考是否容易的判断,必须考虑阶层的问题。在曹老师的报告结束后,吴寒天老师将这一现象与美国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市场怎么办”的问题。

娄岙菲老师将视线置拉回到历史,从城乡关系与社会经济状况的背景中去分析了1930年代初期的农村崩溃与就业困境。她指出,从1920年中后期开始,已经有不少知识精英陆续对以都市为依托的新教育做出了反思,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对乡村教育的提倡是其中颇引人注意的一条新路。但那些真正走向乡村的青年,背后的诉求却是多元的。更多的普通知识人群也面临着“离不开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的境遇。那么如何评价城乡关系的应然与实然,以及如何对新旧教育做出评价,都需要再做思考。


岳英老师基于自建数据库,将事件史分析方法引入到对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研究之中,解决了已有研究中对时变变量和删截数据分析不足的问题。根据对华东地区四所研究型高校、136位有效教师样本共计2371条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无论是在副教授群体还是正教授群体晋升过程中,“年资”对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贡献较大,晋升事件开始的越早,晋升的概率越大。这一研究给予了大家一种全新的考虑高等教育中的现象与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李梅老师将视野放到了国际中,对当下热度较高的学术人才国际流动问题进行了阐释。李老师着重分析了“跨国主义”视角下学术人才的跨国资本积累与知识技术转移,并对知识流散与跨国空间构建、学术人才跨国主义的表现、跨国学术人才的职业发展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她提出,内驱力对学术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每一位学术工作者都应选定有价值的领域并扎根,要有自己独特的领域且坚持下去。


本场报告会带给了师生直接进行思想对话的机会李梅老师在最后也表示,希望以后的报告可以有学生专场,博士和硕士都可以参与汇报,共同交流。

(撰写丨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子衡,图片丨常乐融融,编辑丨娄岙菲)